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电话:023—68593643、028—87686236
传真:023—88903780、028—87686236
邮箱:tielong666@sina.com
总公司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歇台子科园三路5-2-6-1号
 
 
文章详情  

当今消防产品市场现状及监督对策探讨


    近年来,我国的消防产品合格率不到50%,这些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一旦流入到使用领域,不仅会导致消防设施、器材无法正常使用,造成先天性的火灾隐患,且关键时候还直接影响火灾的报警和扑救,以及导致火灾的蔓延和扩大,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做好消防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领域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净化消防产品市场环境,是每一个消防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此就如何做好消防产品市场现状及监管对策试作探讨。

    一、当前消防产品市场的现状

    一是生产厂家良莠不齐。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消防安全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对消防产品的需求也迅猛增加。针对这一块诱人蛋糕,各地有资格没资格的生产厂家开始一窝蜂地抢着上项目,抢着生产消防产品,结果因为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产品定位等关系,导致市面上不合格消防产品越来越多,渐成泛滥趋势。因为消防产品属于相对冷门产品,相关部门对这一块的监管还没能完全跟上,各个部门尚未能形成有效的联合执法机制,监管不够到位,导致不合格消防产品大量流入销售领域。

    二是销售领域以次充好。当前的消防产品销售领域,懂行的不懂行的,都在做消防器材生意,会充装的不会充装的都在搞器材充装。反正消费者不懂,只要能把产品卖出,能将消费者的钱赚到手就行。因为绝大部分情况下,消防器材被消费者买回去后都只是备用,有些直到锈死都没能派上用场。一些无良商家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大胆造假。据笔者所知,一些不法消防器材充装商家,甚至拿面粉充当药粉充进灭火器。这种不合格消防器材流入使用领域,不亚于一颗颗定时炸弹,关键时刻不但不能发挥灭火作用,还耽搁了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机,与谋财害命何异!笔者所在的城市还曾经发生一起没有充装资格私自充装灭火器导致当事人被炸身亡的事故,充装人员因不懂操作程序自己随意充装,结果灭火器爆炸,当场将该充装人员炸死,现场惨不忍睹。

    三是买家存在应付思想。一些单位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认为买消防器材纯属多余。但为了办理消防行政许可手续,或者是为了应付消防部门和派出所消防民警的检查,不得不配置一些消防器材。这种情况下,一些单位明知自己买的消防器材价格低质量差,但又觉得反正买回去也用不着,不如买一些价格低廉的回去,也算是节省一点钱;也有一些单位起初买的是合格的消防产品,但后来重新充装时被不法商家充装了假药;还有一部分单位因为对思想上对消防安全工作不够重视,导致消防产品年久失修,最后导致消防产品失去了应有的效用。

    二、做好消防产品市场监管的对策

    一是加强生产、销售和使用领域的全程监管。新修订的《消防法》明确了质监、工商和消防各部门在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范围,各职能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加强对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领域的全程监管,将消防产品监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严防不合格消防产品流入到社会。

    二是执法部门要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因为消防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领域的监管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主体,缺少有效沟通,以及没有有效的管理制约手段,导致各执法部门之间还在各自为政,从而让生产和销售单位钻了空子,扰乱了市场,给社会增加了安全隐患。笔者以为,相关执法部门要在加强沟通、形成联合执法机制的同时,尝试建立一个统一的消防产品监督管理制约机制,实现三部门执法的无缝对接,强化联合执法,对发现的假冒伪劣消防产品予以查扣、追缴、曝光、严罚,让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不敢违法、违不起法。

    三是做好各领域消防产品宣传培训。1、强化执法部门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加强对消防产品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使每位从事消防产品监管和执法的人员都能对有关消防产品的相关技术标准、优劣识别方法等了然于胸。2、做好生产和销售领域人员的法制培训。对从事消防产品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人员加强《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加大对这类人员的法律约束,提高其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从业水平教育。3、提高消费者的消防产品质量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级媒体加大消防宣传,通过介绍消防产品知识,宣传消防器材的重要性、购买和使用不合格消防器材的危害性等,全面提高公众的消防产品质量意识,从而不断健全消防产品市场,促进消防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

上一文章四川消防官方发布购买消防产品温馨提示

下一文章成都消防宣传经费开始纳入政府考核

2008-2012 保留所有权利 版权所有:重庆铁龙建筑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歇台子科园三路5-2-6-1号 电话:023—68593643、028—87686236 传真:023—88903780、028—87686236
备案号: